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喜瑪拉雅雪山腳下一座美麗富饒的城中,有一位國王的家庭裏誕生了一位王子, 王子在尊貴豪華的環境之中長大成人,結婚生子,至二十九歲時,這位曾經歷了幼失慈怙的王子,現在又看清了人世間浮華背後的虛幻, 老病死苦的逼迫,他毅然放下了將要承繼的王位和賢妻幼子,捨棄了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顯赫權力,離開了崇山峻岭的故鄉, 步往波瀾壯的恒河平原,在這片曾經孕育過許多賢哲的古老廣大地上,開始了心靈的探索,和誓要超越精神上種種束縛的鍛歷程, 經過了六年的精勤努力,他曾經虛心地受教於名師,享受過不受物質束縳的精神愉悅,也曾經極其殘虐地折磨自己的身體, 驗證那難以忍受的身心苦痛。最後,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堅毅,在身心皆處於正常平穩的境況之中,他終於體證了再無老病死苦, 再無恐怖愁憂的大智慧,他的生命裏再無迷惑困擾,心裏一片澄淨寧悅,生與死,得與失,世間的一切煩惱都不能再束縛這位大覺智者。 出於悲憫之情,大覺智者希望能將自己所體悟的真理,完全無私地奉獻,與願意接受的人分享。 此後他就踏遍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廣袤大地,不論富貴貧賤,平等教化人民,終身不渝。這個人就是佛陀,他的名字叫悉達多‧ 瞿曇彌,以下就是的他生平故事。



根據佛經的傳說,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位賢者叫善慧,曾發大誓願,願自身捨棄世間一切的名利、地位,去找尋能夠貢獻社會、 利益人民的方法,建立真善美的大同世界。於是賢者善慧歷多生修習種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種種自利利他的菩薩德行圓滿,轉生至兜率天上。這時眾多諸天就勸請道︰“菩薩啊!你是求一切智為救度全世界的們, 現在你已修行圓滿種種德行,正是求大智慧的時機了,正是要到人間成佛的時候了。”於是菩薩就觀察自己應降生的國土、家世、父 母,作適當的安排,知道自己應當降生在閻浮提洲、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人,父親為淨飯王,母親為大摩耶王后。 相傳這時迦毘羅衛城正在舉行秋祭盛典,全城的人民都浸潤在一片歡騰喜慶之中。祭典一連舉行了六天,到了最後的第七天, 正是月圓之日。這一天,大摩耶王后一早就起身,以香水澡浴,並預備了花環、香料和各種供物,準備作大布施及守八齊戒。 入夜後,侍女在宮廷中燃起了油燈,點上了熏香。經過了多天的慶典,疲累的王后回到莊嚴華麗的寢殿,靠在榻上休息一會。 矇矓之間,王后造起夢來,夢見四大天王連王后臥榻抬到雪山一片仙境之中的一棵大沙羅樹下,然後退立, 天王們的妃子就擁護王后,勸請王后到阿耨達池澡浴,除去人間的垢穢,替她著上天衣,飾以天華, 並在附近雪山的黃金宮殿為王后鋪好了天人的臥榻,請王后臥於床上。這時菩薩化身為美麗的白象,銀色的鼻子捲著白色的蓮花, 輕輕吼叫了一聲,進入了黃金宮殿,右繞王后臥榻三遍,就從王后的右脅進入王后的身體,住在胎內了。菩薩入母胎後,王后內心安樂, 身不疲乏,這時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光明,現出種種的吉祥瑞兆。

大摩耶王后懷胎至滿十月,按照當時的習俗,準備回娘家天臂城分娩, 淨飯王立即吩咐侍將從迦毘羅衛城至天臂城的道路鋪平,沿途以鮮花及五彩旗幟裝飾,並派了大批隨從護送王后回娘家。

在這兩座城的中途,有一座美麗的園林,名叫藍毗尼園,王后經過時見到園中鮮花盛開,香氣撲鼻,蜜蜂和彩鳥在林中歌唱, 和風吹過,悅人耳目。於是王后吩咐轎夫停步,下轎走到園中一棵娑羅樹下休息一會,這時娑羅樹正開滿了艷麗芳香的花朵, 王后在樹下休息的時候伸手去攀捉一支下垂的枝條,當她的手觸到樹枝的時候忽然有一種感覺,知道臨盆的時候到了。 侍從們立即用布幔圍起了一個帳幕,王后就在藍毗尼園中,右手攀捉娑羅樹枝,立著從右脅生下了她的孩子。

相傳太子出生之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地上自然涌出二股清泉,一冷一暖,令王后可以隨意取用洗滌,虛空中有九龍噴出香水,匯成一泠一暖二股,洗浴剛誕生的太子,而太子洗浴淨後,不須人扶即行四方各各七步,步步舉足之下出大蓮花,承托尊貴的太子,使他雙足不落地面。環顧四方,舉右手而說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在這個時候,雪山邊有一個修行聖人,叫阿私陀仙,當太子在藍毗尼園出世的時候,阿私陀仙看見天空出現了許多吉祥的徵兆, 他知道淨飯王的宮中有了一個王子,就急急地到王宮中去,在特設的座上坐下,向淨飯王道︰“大王,聽說你有了王子,我想看看他。 ”國王就叫人把太子抱來給聖人看。對於相術和神都深有研究的阿私陀仙仔細地端詳了太子的相貌, 看見太子具足轉輪聖王所有的祥瑞特徵︰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好。就從座走下來向太子合掌禮拜,很慎重地對國王說︰“如果太子住在家中, 就會成為一個統理世界的賢王,如果他離開家庭,走出世之道,就會成為一位覺行圓滿的佛陀。”然後就因為自已年紀老了, 不能親眼看見太子成佛,不能聽聞佛法而悲傷哭泣起來。淨飯王就想到,要請宮中最有學問的婆羅門相師來占觀解釋,並為太子行命名典禮。 八位相師占觀相好後就對國王說︰“如果太子將來看見四種景象,他就會離世出家,這四種景象就是老人、病人、死人、出家人。 如果他看不見這四種景象就不會出家,將來會成為統理天下的偉大君王。”並為太子命名叫“悉達多”, 意思是太子生下來就具足了所有瑞相,一切成就。

淨飯王心中就想︰我的兒子決不能出家去修苦行。於是吩咐禁衛嚴守宮門,不許太子看見四種景象或任何苦痛愁憂, 只許太子看見快樂和幸福的事。悉達多太子誕生七日後,大摩耶王后就逝世了。淨飯王將太子交付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王妃撫養, 王妃養育太子視如己出,如母無異,呵護太子無微不至;為了讓太子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時時帶領太子到占地廣的皇家花園遊玩, 又命工匠製造了適合兒童的玩具供給太子玩耍。天人們亦為維護這位將來要成為聖者的太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讚歎, 歡欣鼓舞,有的執持傘蓋,有的洒下了天上才有的金花,有的獻上了天上才有的熏香,種種天香瀰漫整個園林,天人們並為太子獻上天衣, 以示將來成佛之吉兆。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王菩薩
梵文 Ksitigarbha,音譯乞叉底蘗(音「播」boˋ)沙,意譯為地藏。根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說:「在忉(音「刀」)利天,受釋迦如來囑咐,要在釋迦滅渡後、彌勒佛降誕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渡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自發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才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到場。據說唐玄宗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來到中土。在九華山潛心修行。後來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的捐助,修建佛寺,開闢道場。閔姓山主及其子道明亦先後隨他出家。閔山主之子先其父出家,後閔山主出家時,反而拜其子道明為師。數十年後,金喬覺坐化去世,而肉身不壞。金喬覺去世後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成為與普陀、五台、峨嵋齊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的誕辰之日,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徒絡驛不絕。

地藏王菩薩
梵文 Ksitigarbha,音譯乞叉底蘗(音「播」boˋ)沙,意譯為地藏。根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說:「在忉(音「刀」)利天,受釋迦如來囑咐,要在釋迦滅渡後、彌勒佛降誕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渡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自發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才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到場。據說唐玄宗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來到中土。在九華山潛心修行。後來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的捐助,修建佛寺,開闢道場。閔姓山主及其子道明亦先後隨他出家。閔山主之子先其父出家,後閔山主出家時,反而拜其子道明為師。數十年後,金喬覺坐化去世,而肉身不壞。金喬覺去世後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成為與普陀、五台、峨嵋齊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的誕辰之日,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徒絡驛不絕。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得大勢至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據 << 觀無量壽經 >> 說,祂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中國佛教中的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父子成為'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得大勢至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據 << 觀無量壽經 >> 說,祂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中國佛教中的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父子成為'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得大勢至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據 << 觀無量壽經 >> 說,祂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中國佛教中的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父子成為'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得大勢至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據 << 觀無量壽經 >> 說,祂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中國佛教中的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父子成為'西方三聖'。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世音菩薩
又稱觀自在,梵文 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

為阿彌陀佛的左些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或譯作觀自在,古譯作光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世' 故略稱為觀音。亦稱為大士、觀世音、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觀世音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和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合稱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其中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濟禪寺中有一圓通大殿,供奉觀音,是最大的觀音殿。

觀世音菩薩
又稱觀自在,梵文 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

為阿彌陀佛的左些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或譯作觀自在,古譯作光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世' 故略稱為觀音。亦稱為大士、觀世音、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觀世音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和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合稱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其中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濟禪寺中有一圓通大殿,供奉觀音,是最大的觀音殿。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3 Mon 2007 01:31
  • 菩薩

菩薩, 梵文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菩薩, 梵文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菩薩, 梵文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菩薩, 梵文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日如來
又名'毗盧遮那',梵文 Mahavairocana 。音譯; 摩訶毗盧遮那,'摩訶'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 故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密宗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顯宗,密宗:

佛教有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又稱顯教,其教義被說成是釋迦牟尼(應身佛)公開宣說(即“顯”)之教,故稱。密宗又稱密教,密乘,真言宗,金剛乘等。密宗受大日如來(法身佛)深奧教旨秘密傳授(即“密”),乃”真實”言教,故名。

大日如來
又名'毗盧遮那',梵文 Mahavairocana 。音譯; 摩訶毗盧遮那,'摩訶'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 故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密宗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顯宗,密宗:

佛教有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又稱顯教,其教義被說成是釋迦牟尼(應身佛)公開宣說(即“顯”)之教,故稱。密宗又稱密教,密乘,真言宗,金剛乘等。密宗受大日如來(法身佛)深奧教旨秘密傳授(即“密”),乃”真實”言教,故名。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師佛
梵文 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 。音譯;碑殺杜婁嚕。 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人稱謂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瞋、痴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

成佛時曾立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病苦,治無名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據說信奉藥師如來能夠醫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苦痛,消災延壽,因此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很盛。在我國許多大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釋迦佛左邊的代表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

藥師佛
梵文 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 。音譯;碑殺杜婁嚕。 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人稱謂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瞋、痴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

成佛時曾立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病苦,治無名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據說信奉藥師如來能夠醫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苦痛,消災延壽,因此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很盛。在我國許多大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釋迦佛左邊的代表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

藥師佛
梵文 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 。音譯;碑殺杜婁嚕。 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人稱謂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瞋、痴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

成佛時曾立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病苦,治無名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據說信奉藥師如來能夠醫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苦痛,消災延壽,因此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很盛。在我國許多大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釋迦佛左邊的代表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燃燈佛
梵文 Dipamkar 。義曰:錠光。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傳說釋迦牟尼過去世曾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佛,而被預言,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稱為錠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

燃燈佛
梵文 Dipamkar 。義曰:錠光。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傳說釋迦牟尼過去世曾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佛,而被預言,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稱為錠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

燃燈佛
梵文 Dipamkar 。義曰:錠光。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傳說釋迦牟尼過去世曾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佛,而被預言,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稱為錠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

燃燈佛
梵文 Dipamkar 。義曰:錠光。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傳說釋迦牟尼過去世曾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佛,而被預言,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稱為錠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彌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
梵語 Amita , 義曰:無量光,無量壽,又義甘露(密教稱為甘露王)。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南無阿彌陀佛」義曰: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意為致敬,歸敬,歸命的意思,是佛教徒一心歸順與佛的用語。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亦稱為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
梵語 Amita , 義曰:無量光,無量壽,又義甘露(密教稱為甘露王)。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南無阿彌陀佛」義曰: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意為致敬,歸敬,歸命的意思,是佛教徒一心歸順與佛的用語。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亦稱為無量壽佛。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7 Tue 2007 01:31
佛,梵文 Buddha 是佛陀的簡稱。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 佛陀又譯為"浮陀","浮屠","浮圖",等,意思是"覺","覺者","知者"。"覺"有三個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 - 是佛教的最高果位。佛陀才俱三項,菩薩缺最後一項,羅漢缺後兩項,凡夫俗人則三項全缺。
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過修行而最終涅盤成佛。而修行成佛。小乘佛教只修羅漢行,大乘佛教則修菩薩行。由最原始的佛教,可分為兩大門派是「小乘」(Hinayana) 與「大乘」(Mahayana)之別。乘是「運載」之義,能載人至彼岸之意,小乘在先,大乘在約西元一世紀,大約從古代小乘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小乘是相對於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如經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小乘又稱南傳佛教,主要流傳與斯里南卡,泰國,緬甸,等南亞,東南亞等國。大乘小乘雖有修佛果的深L之分,但都是以歸與空寂涅盤而得覺悟的。

佛,梵文 Buddha 是佛陀的簡稱。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 佛陀又譯為"浮陀","浮屠","浮圖",等,意思是"覺","覺者","知者"。"覺"有三個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 - 是佛教的最高果位。佛陀才俱三項,菩薩缺最後一項,羅漢缺後兩項,凡夫俗人則三項全缺。
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過修行而最終涅盤成佛。而修行成佛。小乘佛教只修羅漢行,大乘佛教則修菩薩行。由最原始的佛教,可分為兩大門派是「小乘」(Hinayana) 與「大乘」(Mahayana)之別。乘是「運載」之義,能載人至彼岸之意,小乘在先,大乘在約西元一世紀,大約從古代小乘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小乘是相對於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如經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小乘又稱南傳佛教,主要流傳與斯里南卡,泰國,緬甸,等南亞,東南亞等國。大乘小乘雖有修佛果的深L之分,但都是以歸與空寂涅盤而得覺悟的。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傳佛陀入滅后,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于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后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


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傳佛陀入滅后,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于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后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則冗長但卻感人的愛情故事,說到了三件重要的事情:(1)釋迦本生──儒童菩薩,用所有賺來的錢,買下瞿夷手上的五莖蓮華,目的是要供養定光佛(又譯錠光佛、燃燈佛、然燈佛)。(2)儒童菩薩幫助瞿夷,獻上另外兩莖蓮華,給定光佛,並且許下「好醜不相離」,生生世世做為儒童妻子的心願。(3)定光佛為儒童菩薩授記:九十一劫之後,必定成佛,名釋迦文。

對於這則釋迦受記成佛的故事,《修行本起經》卷上沒有說到女主角的名字──瞿夷,卻多加了「布髮敷泥」以及釋迦娶裘夷(即瞿夷)為妻的故事:
即時佛到……(儒童)菩薩欲前散花,不能得前。佛知至意,化地作泥。人眾兩披,爾乃得前。便散五華,皆止空中,變成花蓋。……二花住佛兩肩上,如根生。菩薩歡喜,布髮著地,願尊蹈之。佛言:「豈可蹈乎!」菩薩對曰:「唯佛能蹈。」佛乃蹈之,即住而笑,口中五色光出,離口七尺。
分為兩分,一光繞佛三匝,光照三千大千剎土,莫不得所,還從頂入。一光下入十八地獄,苦痛一時得安。諸弟子白佛言:「佛不妄笑,願說其意。」佛言:「汝等見此童子不?」(諸弟子白佛言:)「唯然,已見。」世尊言:「此童子於無數劫,所學清淨。降心棄命,捨欲守空,不起不滅,無倚之慈,積德行願,今得之矣!」佛告童子:「汝卻後百劫,當得作佛,名釋迦文(原註:漢言能仁)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劫名波陀(原註:漢言為賢),世界名沙桴(原註:漢言恐畏國土),父名白淨,母名摩耶,妻名裘夷,子名羅雲,侍者名阿難。右面弟子名舍利弗,左面弟子名摩訶目揵連。教化五濁世人,度脫十方,當如我也。」

在這三則有關釋迦妻子的故事當中,最感人當然是劬毘耶(瞿夷)七莖蓮華的故事。由於這則故事,和釋迦受定光佛記成佛的有名傳說相連結,因此也流傳最廣。佛教徒講求「學菩薩行」。在這個流行「多P」的現今社會,儒童和劬毘耶之間,多生多世、堅貞不移的愛情故事,或許是值得學習的吧?

δ 贅語

佛陀身旁的女人,當然不只以上所說的七個。《優填王經》所說,暗戀釋迦卻成了優填王妃子的無比、《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四提到的蓮華色比丘尼(比丘尼中神通第一),都是佛典中常常提到的例子。本文所討論的七個女人,只是影響佛陀本人和整個僧團較為重大的例子。其他例子只好割愛了。
對於佛陀,到底要把祂看成是神或是人?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本文提到的七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佛陀「人」性的一面。也許,這是在祂高不可攀的神性之外,另一種可愛的人間面向吧!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γ 耶蘇陀羅、劬毘耶和鹿王

許多佛典都提到釋迦有兩個或三個妻子。兩個是:耶蘇陀羅和劬毘耶(喬比迦、瞿夷)。三個則是外加鹿王(鹿野)。《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到了兩個:「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劬毘耶,二名耶輸陀羅。」《佛祖綱目》卷二(地字號),則說釋迦有三個妻子:「佛年十七,王娶婆羅門女耶輸陀羅,為太子妃。復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而《釋迦如來應化錄》,也說到釋迦有三個妻子:「又復更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以有三妃造三時殿。」

傳統的說法,三個妻子當中,耶蘇陀羅是正室(有些佛典說到劬毘耶是正室),但也是負面描述最多的一位。這些負面的描述當中,除了釋迦因為夜見耶蘇陀羅的醜陋睡姿,因而離家修道之外,最有名的莫過於六年懷胎的醜聞。《大智度論》卷十七,曾有這樣的記載:

耶輸陀羅以菩薩出家夜,自覺妊身。菩薩出家六年苦行,耶輸陀羅亦六年懷妊不產。諸釋詰之:「菩薩出家,何由有此?」耶輸陀羅言:「我無他罪。我所懷子,實是太子體胤。」諸釋言:「何以久而不產?」答言:「非我所知。」諸釋集議,聞王欲如法治罪。劬毘耶白王:「願寬恕之。我常與耶輸陀羅共住,我為其證,知其無罪。待其子生,知似父,不治之,無晚。」王即寬置。佛六年苦行既滿,初成佛時,其夜生羅睺羅。王見其似父,愛樂忘憂。語群臣言:「我兒雖去,今得其子,與兒在無異。」耶輸陀羅雖免罪黜,惡聲滿國。耶輸陀羅欲除惡名,佛成道已,還迦毘羅婆,度諸釋子。

鹿王(鹿野)的相關事跡,佛典記載不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三,曾有這樣的記載:

爾時菩薩既至城內,有一釋迦種,名不過時。有其一女,名曰鹿王,於樓窗中,遙見菩薩,讚歎頌曰:「安樂乳母生,安樂父能養。彼女極安樂,當與汝為妻。」菩薩聞此,其心寂入涅槃聲義,唯聞言曰:「汝最勝人,當思惟寂靜涅槃。」菩薩聞此涅槃聲,愛念歡喜。聞妙聲故,即脫頸上珠瓔,擲於空中。以威力故,遂落鹿王女頸上。諸人見此,皆大歡喜。白淨飯王,具陳上事。王聞此語,即令二萬婇女迎鹿王女,將入太子宮內。彼時菩薩有三夫人,一名鹿王,二名喬比迦,三名耶輸陀羅。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前後圍繞,在於宮內。

劬毘耶(喬比迦、瞿夷)是釋迦的另一個妻子,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發生在劬毘耶身上的故事,最有名的是五莖蓮華或七莖蓮華的愛情故事。《太子瑞應本起經》有這樣的描述:

至于昔者,定光佛興世,有聖王名曰制勝治,在缽摩大國。民多壽樂,天下太平。時我(釋迦)為菩薩,名曰儒童,幼懷聰叡,志大包弘,隱居山澤,守玄行禪。聞世有佛,心獨喜歡。披鹿皮衣,行欲入國。道經丘聚,聚中道士,有五百人。菩薩過之,終日竟夜,論道說義,師徒皆悅。臨當別時,五百人各送銀錢一枚,菩薩受之。入城見民,欣然匆匆。平治道路,灑掃燒香。即問行者:「用何等故?」行人答曰:「今日佛當來入城。」菩薩大喜,自念甚快,今得見佛,當求我願。語頃,王家女過,厥名瞿夷。挾水瓶,持七枚青蓮華。菩薩追而呼曰:「大姊!且止。請以百銀錢,雇手中華。」女曰:「佛將入城,王齋戒沐浴,華欲上之,不可得也。」又請曰:「姊!可更取求。」雇二百、三百,不肯。即探囊中五百銀錢,盡用與之。瞿夷念華,極直數錢,乃雇五百,貪其銀寶,與五莖華,自留二枚。迴別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裁蔽形體,不惜銀錢寶,得五莖華?」喜怡非恒,追呼男子:「以誠告我,此華可得,不者奪卿。」菩薩顧曰:「買華從百錢至五百,以自交決,何宜相奪?」女曰:「我王家人,力能奪卿。」菩薩慝然曰:「欲以上佛,求所願耳。」瞿夷曰:「善!願我後生,常為君妻,好醜不相離。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華,以獻於佛。」菩薩許焉,須臾佛到。國王臣民,皆迎拜謁。各散名華,華悉墮地。菩薩得見佛,散五莖華,皆止空中,當佛上如根生,無墮地者。後散二華,又挾住佛兩肩上。佛知至意,讚菩薩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降心棄命,捨欲守空,不起不滅,無猗之慈,積德行願,今得之矣!」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β 摩耶夫人與摩訶波闍婆提

摩耶夫人是釋迦的生母,釋迦出生後不久就死亡。釋迦和她之間最有名的故事,當然是她試圖回娘家待產時,卻在半路的嵐毘尼園,生下釋迦的有名傳說。《佛本行集經》卷七,曾有這樣的描述:

到彼園已,摩耶夫人,從寶車下……安庠徐步,處處觀看。從於此林,復向彼樹。如是次第,周匝而行。然其園中,別有一樹,名波羅叉。其樹安住,上下正等,枝葉垂布,半綠半青,翠紫相暉,如孔雀項。又甚柔軟,如迦鄰提衣。其花香妙,聞者歡喜。摩耶夫人,安庠漸次,至彼樹下。是時彼樹,以於菩薩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軟低垂。摩耶夫人,即舉右手,猶如空中,出妙色虹,安庠頻申。執波羅叉,垂曲樹枝,仰觀虛空。……是時摩耶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訖已,即生菩薩。

這段經文,並沒有明顯說到摩耶夫人從右脅生下釋迦。但後出的《大寶積經》卷一百二十,卻明白說到這點:「時彼天母懷妊七日,於右脅下遂誕其子。」脅下生子的傳說,可能和婆羅門教所說,剎帝利族從宇宙原始神靈──原人(Purusa)的手臂生下有關。《梨俱吠陀》(Rg Veda)第十章中的《原人歌》(Purusa Sukta),說到宇宙開天闢地以前,有一巨靈,名叫原人,從祂的頭生出天界;從祂的眼、耳、鼻、口,分別生出太陽、方位、風、雷、火,以及婆羅門族。(佛典中讚美優秀的佛弟子,常用「從佛口生」一語,應該也和婆羅門族從原人的口中生出有關。)其次,從原人的心臟生出月亮,從雙臂生出剎帝利族(王族),從肚臍生出空界。從肢足部生出地界和低賤的吠舍族和首陀羅族(皆為奴隸)。其中,釋迦所屬的剎帝利族,是從原人的雙臂生出。相信這和摩耶夫人脅下生出釋迦的傳說有關。

前文提到過的摩訶波闍婆提,是釋迦的姨母,也是生母摩耶夫人逝世後,扶養釋迦長大成人的奶媽。依照釋迦原先的考慮,為了保持僧團的清淨,不許女人出來。但阿難尊者,卻再三要求讓摩訶波闍婆提出家。這是龍樹《大智度論》,以及許多經論都說到的事情。《大智度論》卷二,曾這樣記載阿難的理由: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慇懃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即摩訶波闍婆提)。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云何獨無?」

阿難要求讓摩訶波闍婆提出家的理由有二:首先,在家信眾有男(優婆塞)有女(優婆夷),出家信眾也應該有男(比丘)有女(比丘尼),不應獨缺女眾出家人──比丘尼。其次,三世諸佛都有四部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怎麼可以讓釋迦的弟子獨缺比丘尼!

在阿難的大力爭取之下,摩訶波闍婆提終於出家了,後來還成立了第一個比丘尼僧團。包括後面馬上討論到的釋迦妻子──耶蘇陀羅,都是比丘尼僧團的一員。保守的大迦葉尊者,卻責備阿難尊者,以為阿難的作為犯了突吉羅。他認為,阿難的作為,使得「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這也是佛典中常提到的:女人出家,正法早衰五百年的最早傳說。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α 孫陀利女與旃遮婆羅門女

佛陀傳道的一生當中,曾發生過兩次重大的「性醜聞」。這兩次性醜聞,甚至被後人歸納為佛陀一生當中的「九罪報」。龍樹《大智度論》卷9,就曾以問答的方式,把這兩件性醜聞,列為九罪報當中的頭兩個,可見它們的重要性。龍樹說:

問曰:「若佛神力無量,威德巍巍,不可稱說,何以故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腳。五者毘樓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龍樹並沒有明白說明九罪報中的第一「梵志女孫陀利謗」和第二「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但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菩薩處胎經》)〈行品〉(第三十四),卻對孫陀利女(該經名為「酸陀難提」),有簡略的說明:

吾(釋迦)昔一時在錦毘梨國,在一樹下,禪定行道,九十日不移處所。時彼六師名金那金離,有女弟子酸陀難提,興嫉妒心,欲障佛功德,自顯師道。女言:「我能使人,不供養佛。令師名聲,流布無外。」時彼女人,懷此謀心,日往佛所。經數日中,殺身埋精舍後園中。後來出死屍言:「佛殺人。」謗名流布,國人皆知。

《佛說興起行經》卷上,曾對孫陀利女的自殺,以及與佛陀的宿世因緣,有詳細的說明,大約是和情色有關。由於故事太過冗長,只好按下不談。

其次,旃遮婆羅門女在腰間藏著木盂,毀謗佛陀把她搞大肚子,《菩薩處胎經》〈行品〉,也有詳細的說明(該經旃遮婆羅門女,稱為旃遮摩那耆女):
時有旃遮摩那耆女,是阿闍羅翅舍欽婆羅弟子。受師明教,日來佛所。外現清信女法,內受邪師教。來往周旋,欲令人見。以草作腹,日漸令大。後以木盂繫腹,狀如臨產婦女。時邪師問言:「汝那得此娠?」報言:「我日往瞿曇沙門所,故有此娠。」師便瞋言:「誑我弟子,垂當生梵天!毀辱我弟子乃至於此!」時邪師將諸弟子并此女人,往至佛所。當於爾時,如來與無央數眾,而為說法。梵志至佛所,高聲唱言:「此沙門瞿曇,犯於婬欲,實不得道。自稱言得道。所作變化,皆是幻術,非真實道。」指此女人言:「眾人皆見不也?愛我此女,使令有娠。」發此語已,時天帝釋,化作一黃鼠,在女裙裏,嚙盂繩索,令盂墮地。眾人皆見,呵責罵言:「汝等師徒謗毀聖人。」促出國去。
孫陀利女和旃遮婆羅門女的毀謗,顯然對佛陀和整個僧團,具有重大的傷害。除了上面引文說到的「謗名流布,國人皆知」之外,《鞞婆沙論》卷七〈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也說:「不稱(不名譽)者曰旃遮女、孫陀利女。十六大國醜名流布。」

儘管釋迦生前,受到孫陀利女和旃遮婆羅門女,帶有情色意味的毀謗,但都被轉化成具有勸善作用的教說。佛陀往往從過去所造惡業的「本生」(過去世)的立場,來化解教徒的信仰危機。《佛說興起行經》卷上,當佛陀說完了孫陀利女「因緣」之後,接著就說:「以是罪故,無數千歲,在泥犁中煮,及上劍樹。無數千歲在畜生中,無數千歲在餓鬼中。爾時餘殃,今雖作佛,故獲此孫陀利謗。」而當佛陀說完了旃遮婆羅門女謗之後,也接著說:「今雖成佛,諸漏已盡,諸善普集,本行不朽,從無數劫,修清淨行,行業果報,難可得離佛身如是。」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古基督教派──諾斯底教派(Gnostic sects)所屬的《猶大福音》(The Gospel of Judas),被考古學者發現後,耶穌做為「人」的形象,似乎逐漸明朗起來。

而在佛教,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人」,但是隨著佛教教派的成立,以及後來在不同時空中的廣泛流傳,佛陀做為「人」的形象,也和耶穌一樣逐漸糢糊。諾斯底教派的耶穌信徒,以為耶穌身旁的抹大拉(Magdalene),是耶穌的親密愛人,甚至是妻子。而在佛陀身旁,也有七個女人,有些是祂的妻子,有些則是祂的慈母、姨媽,甚至迷戀者、毀謗者。透過這些「女眷」的點點滴滴,也許我們可以還原釋迦做為「人成即佛成」(太虛大師語)的原始面貎吧?

如果細讀廣律,就知道強調清淨的釋迦僧團,依然存在著許多凡人所常有的事件。《十誦律》卷60,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釋迦入滅後,以大迦葉為首的僧團,試圖結集釋迦一生所宣說或制訂的經典和戒律。結果,被尊為釋迦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卻被排擠在外。理由是:阿難犯了六種「突吉羅」(duskrta,譯為惡作,輕垢等)。六種突吉羅中,和女人有關的共有兩種:「佛不聽女人出家,汝(阿難)乃至三請,令女人(指佛陀的姨媽摩訶波闍婆提)出家」,是第一種。而「佛滅度後,汝(何以)出佛陰藏相,以示女人」,則是第二種。

對於這兩種突吉羅,三請佛陀「令女人出家」,和佛陀身旁的七個女人之一──摩訶波闍婆提有關,稍後再做說明。我們先來看看阿難所犯的第二種突吉羅:「出佛陰藏相,以示女人」。陰藏相,男性生殖器縮入腹部,是佛陀身上的三十二種特徵(三十二相)之一。佛陀入滅後,阿難把它現給女人看。大迦葉認為阿難的舉止,犯了突吉羅。而阿難的辯駁則是:「是女人福德淺薄,欲得見佛相。見已厭離女身,後得男子形。以是故示。」

筆者舉出「陰藏相」的例子,目的是要說明,佛陀的僧團當中,其實充滿了「人」性。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節的傳說

  佛教節日,主要有佛誕節、涅槃節、成道節和盂蘭盆會。

  佛誕節:又名花節、潑水節、浴佛節,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而設。在中國,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的佛誕節,即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而其他佛教徒對這個重大節日的時間安排卻不盡相同;蒙族和藏族是農曆四月十五日,傣族及東南亞的一些民族,則將清明節後的十天,作為佛誕節。這天,各地佛教徒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紀念活動。漢族習慣於舉行法會,拜佛祭祖,施捨僧侶,南方一些地方還競賽龍舟。據佛教經典《百丈清規》記載:「四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降誕壽辰,率比丘眾,嚴備音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據佛教傳說,釋迦生時,有九條龍「口噴香水浴佛身」,因此,每逢此日,教徒們習慣以各種香料浸水洗浴佛身。所以,「佛誕節」又被叫做「浴佛節」。日本人過「佛誕節」是公曆四月八日,在這一天,習慣以大量鮮花供奉佛像,所以又叫做「花節」。

  涅槃節:是紀念釋迦牟尼去世之日,屆時寺院皆舉行涅槃法會,以追念佛祖經過長期「修行」而達到「最高境界」,能「寂滅」一切煩惱和「圓滿」一切「清淨功德」。

  成道節:相傳釋迦牟尼成道前,曾修苦行多年,幸遇一牧羊女施送乳糜而得救,後坐於菩提樹下沉思,在十二月八日成道,故此中國漢族地區僧尼在十二月八日這天,皆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稱「臘八粥」。

  盂蘭盆會是佛教一種特定的祭奠儀式。每年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荐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是梵文音譯,意為「救倒懸」。《盂蘭盆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願向僧尼施捨,死後淪為餓鬼,境況極苦,如處倒懸。目連求佛拯救,佛令他在僧眾安居終了之日(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奉僧眾,其母即可解脫。據此佛教有盂蘭盆會,屆時寺院舉辦水陸道場和施放焰火,意在對水陸鬼魂特別是餓鬼施食超度。

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被奉為佛祖,所以在寺廟中無不供有釋迦像。釋迦木雕像最富麗堂皇的,要屬浙江杭州靈隱寺了。

  佛祖端坐蓮台,也有來歷。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降生前,出現了八種祥瑞之相,其中之一是池沼突然長滿大如車蓋的蓮花。八瑞相過後,繁花盛開,四方無霞。後來佛陀從舌根生萬道光明,每道光明都化作千葉金色蓮花,每朵花上都有佛盤腿坐說六波羅蜜(意思是「渡」、「到彼岸」),所以佛教造像中專門有「蓮花座」樣式。蓮花也成為佛教淨土的象徵,並表現了佛祖潔身自好的高尚、聖潔。

  釋迦牟尼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大體與中國孔子同時。釋迦,是一個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寂」等,合起來則是「能仁」、「能寂」,也可理解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尊稱,原名叫喬答摩、悉達多。釋迦常被稱為「佛」、「佛陀」,意思是「覺悟者」,「知者」。民間的俗稱是「佛爺」。釋迦佛有一個流行稱呼叫「如來佛」。「如來」的意思,是指從如實(絕對真理)之道而來宣示真理的人。

  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歷來說法不一。中國學者一般認為他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即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

  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母親生下他七天後就去世了。釋迦十七歲時,娶表妹為妃,生了個兒子叫羅羅。

  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印度的「種姓制度」很嚴格,統治國家的是婆羅門階層,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是剎帝利階層,他們反對婆羅門的特權,以改變自己的地位。因而他們爭取屬於平民和奴隸的吠舍和首陀羅階層,形成反婆羅門陣線,他們之間的矛盾鬥爭比較激烈。同時,當時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地區,出現了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其中比較強大的有摩揭陀,驕薩羅等國,而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正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因此,淨飯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擺脫強鄰的威,做一個征服四方的「輪轉王」,但是釋迦牟尼卻沒有成為政治上的統治者。

  釋迦深感自己國家處於強國之間,處境險惡,他又看到社會殘酷無情,人們生老病死種種苦難,毅然拋棄舒適的王族生活,丟下了妻兒,獨自一人出家修行。他訪名師,求教探索、渴求解脫之道。然而在外度過六年苦行的日子,仍一無所獲。後來他來到一個名叫伽耶的地方,在一棵高高的菩提樹下,盤膝而坐,靜思起來。經過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豁然開朗,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他領悟到人生的痛苦產生於人的慾念。要解除痛苦,就要斷絕慾念,把希望寄托於來世。據此,他創立了佛教,「佛」的意思就是「大徹大悟的人」。

  此後,釋迦牟尼在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他建立了最初的佛教僧團,宣佈「眾生平等」;規定僧人必須剃髮,穿黃衣,托行乞,導從安貧,持律,清淨身心。佛陀耶的祗園和竹林精舍,是他長期的居住地和傳道場所。釋迦牟尼在他傳述的《阿彌陀經》中,對極樂世界有許多描述。為了吸引更多的信仰者,他把極樂世界說成一種「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天堂。釋迦牟尼在四十多年的活動中,收了許多門徒。他的信徒越來越多,其中有國王、貴族和富豪,更多的是貧民。信奉佛教的人都尊其為「佛陀」,並用「如來」、「法王」、「世尊」、「大雄」等號稱呼他,以示尊敬。

  在釋迦牟尼八十歲那年,他在講道途中生了重病,再也無力前行。他的門徒在婆羅樹中門安置好繩床。釋迦牟尼洗過澡後,枕著右手,側臥在繩床中,便安詳地逝世了。

  釋迦牟尼去世後,門徒將他的遺體火化,並把骨灰拿到各處去建塔供奉。他的佛法是口授的,在世時沒有寫成文字。後來他的大弟子主持召開了一次佛教會議,會上,弟子們把他的說教整理成文字,這就是最早的佛經。

  釋迦牟尼創立的學說,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體系,並且發展成為宗教。以後,釋迦牟尼的形象逐漸被神化,失去了原有的思想家的面貌,而成為一個神通廣大,至高無上的「佛」,一個歷史上的「神」。

coolgirl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